標題

父母可能很難不偏心,但可以努力做到不偏愛

發佈日期

2019-09-24

內容

諮商心理師/周純媛

 

  最近進修了阿德勒取向親師諮詢師與生活教練的專業訓練課程,說起進修這堂課的原因,除了延續研究所時對阿德勒取向的喜歡,最主要因為生了雙胞胎而想當一個更能給孩子健康的愛和教育的媽媽。

 

      最近的課程裡談到偏愛,我自省著育兒六個多月來對兩個孩子是否有偏愛的現象?回想起和兩個孩子的互動,對哥哥的印象是這樣,逢人就笑的他是很討喜的嬰兒,我都說他是甜姐兒,笑起來迷死人不償命,大人逗弄他時很有成就感,目光會不想離開,而弟弟的眼神很靈活,眼睛經常咕嚕咕嚕轉,就是一副小鬼靈精樣,但經常上一秒玩得笑呵呵,下一秒突然吱吱叫,令人措手不及又無法立即安撫的情緒經常讓我覺得心疼、心急又有點挫折,他是個很需要大人保持心情穩定、付出耐心的孩子。

 

      回到「我有沒有偏愛誰?」這個問題,我得承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人心不可能不偏」這個事實,面對愛笑和經常哭的兩個嬰兒,前者經常吸引人靠近,後者容易讓人想擺脫,然而,兩個都是我愛的孩子,我雖然無法毫無偏心,但我想我可以努力地做到不太偏愛。我知道讓我喜歡或有想擺脫念頭的是那個笑或哭的外在行為,而不是孩子本身,而想擺脫哭泣的念頭,其實是來自於自己對哭泣的厭惡或被哭泣引發了「自己是個不夠好的照顧者」的焦慮。。嬰兒哭很正常,對於早產、體重較輕、一出生就離開父母獨住保溫箱六天、神經發展相對尚未成熟的弟弟而言,感受到任何不舒服的反應就是哭,有了這個理解之後,「孩子的哭」或許變得比較可接受一點。雖然,孩子愈大愈有自己的創造性能量(阿德勒用語,下次再介紹)時,意謂著惱人的情緒也會有更多元的意義,但無論如何,要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時,都要先不被自己的厭惡或焦慮帶走而遠離孩子。關照孩子,協助他恢復身心的穩定比擺脫他或他的情緒更重要,而理解則是我們採取有效行動的第一步。

 

       當我意識到「自己可能自然而然地偏好哥哥」時,便不時提醒自己別不自覺地想要甩掉弟弟。常哭的孩子需要的是被幫助,而不是被擺脫,順帶一提,當照顧者愈受不了孩子惱人的情緒時,除了孩子本身需要被協助,這個照顧者可能也很需要被關心和幫忙。有趣的是,當我坦承並留意自己可能也會有所偏心時,不小心做出來的偏愛行為就減少許多、幾近於零了。
 

 

   我嘗試將與自己的對話和心路歷程,整理成一些信念與作法,若您也是擔心自己會偏心偏愛或已有此情形的父母,不妨參考看看:

 

1. 承認「人,本來就有所偏好」這個事實,知道偏愛對孩子們不好,但先接納自己是個凡人,能更穩定地管理自己對孩子的偏愛行為。

2. 有意識地覺察自己在和不同孩子互動時的心情和行為反應,如果有偏心偏愛的話,去了解原因,並時常提醒自己避免偏愛與忽略其中之一。

3. 尊重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偏心所反應的經常是父母的喜好,而非孩子熟優熟劣,因為優劣涉及個人主觀評價,要先思考的是自己何以如此評價,而非拿這個評價去論斷與要求孩子改變。

4. 練習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們的不同行為,尤其是不在大人預期內的行為,需要更多的理解。當父母能看見孩子愈多的亮點,孩子將能保留住他與生俱來的獨特創造性。(注意!欣賞不等於隨便讚美)

5. 在教養上,公平並不表示要完全一樣,用完全一樣的方式照顧與回應不同的孩子,基本上做不到,也並不一定最好。根據每個孩子的特質與個別需求,給予相對應的協助,不僅是健康的教養方式,也是克服偏愛產生的最佳辦法。

 

  偏心,是一種心態,而偏愛,則是因為偏心所做出來的行為。有時候,父母與某一個孩子比較投緣,是無可厚非的事,但過度或太明顯的偏愛,對孩子自我價值的發展(周純媛,2011。我碩士論文的結果顯示是有相關的 XD)和手足關係都會有負向影響。或許,人很難不偏心,但只要能有意識地覺知自己的心態,並留意是否過度偏愛或過度忽略某個孩子,偏愛的行為和機率就會減少許多。「生命會帶來希望」這句話所言不假,有了孩子之後,我總期許自己要持續修鍊和成長,不求完美,但求能成為會愛會養也會教的媽媽,與大家分享之。


感謝周純媛諮商心理師授權刊登

文章來源:https://winnipanpan.pixnet.net/blog/post/462899723